“固执”的秘密,在你无法改变的思维模式里 |相信与怀疑的边界

2022-05-01 08:31:25

武汉废旧物资回收 http://www.aitubebaby.cn

“固执”的秘密,也许在你无法改变的思维模式里|相信与怀疑的边界第三篇

这是桔梗在“谈判思维”的第625篇推文。

全文共3048字,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。

1引言

“谈判秒杀力”这个系列,探究的是“瞬间说服”的秘密。

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“说服”这件事感兴趣,那么有一个问题必须要先搞清楚:

为什么有些人那么难说服?

我们通常把这些人称为“固执”。

越固执,越难被说服。

相反,

越开明,则越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。

可这还不足以解释所有的问题。

你还得问一个问题,

“固执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

如果说,“说服”是一件发生在“相信”和“怀疑”之间的事情,那么,“固执”的人,到底为什么不愿意被改变?

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,卡罗尔-德威克教授,于2006年发现了有关“固执”的秘密。

卡罗尔教授发现人的大脑,有两种代表性的思维模式:

一种叫做“固定型”,另一种叫做“开放型”。

让我们简单做个测试;

一天,当我刚刚结束一堂重要课程的期中考试,成绩是刚刚及格,我很失望。正准备回家的时候,我发现自己停在路边的车子被贴了罚单,这让我更加沮丧。晚上到家的时候,我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打个电话,把这一天的遭遇跟他吐吐苦水,可刚一拨通,就听到对方掐断了我的电话......

亲爱的读者,如果这个“我”是你,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?

卡罗尔教授发现,倾向于“固定型”思维模式的人,会马上产生下面这样的想法:

嗯,连我最好的朋友也不把我当回事儿...我就是个废物...生活真TM不公平!你怎么努力都没用!

如果你继续追问“固定型”思维模式的人,接下来该怎么办?

他们大部分的想法是,

做什么都没啥意义......喝点吧,一醉解千愁!哭一场,打一架,找人发泄一下,还能咋办?

有意思的是,倾向于“开放型”思维模式的人,会产生的想法截然不同:

看来我得在课程上多下功夫,以后别在同样地方停车。我的好友别是出什么事了,我很担心他......及格了,说明我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!

同样,如果你继续追问他们接下来该怎么办,他们的想法也不同,

下次考试,我得换一种复习方法,或者去单独找找老师看能不能补课?赶紧去把罚单缴了,别产生滞纳金。给好友留个消息,或是晚上去找他。

当然每个人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“固定型”或“开放型”,而是两者在不同程度上的混合体。

但卡罗尔教授的研究发现,

“固定型”思维模式会让一个人更加“固执”,更难被说服;

他们关心结果的对错,关注失败,消极且悲观;

“开放型”思维模式会让一个人更加“开明”,容易被说服;

他们关心未来的改进,关注成功,积极且乐观;

这不禁让我们思考,

也许,思维模式里隐藏着对“固执”的解释?

2固执

我们依然在“相信与怀疑的边界”这个系列推文中,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。

这篇推文是这个系列的第三篇,

第一篇里,我们探讨了“说服力”的两个极端;

一个是极易说服的邪教信徒,教主的一句话,就让他们罔顾自己的性命;

另一个是完全无法说服的病人,无论多少心理学家和医生,用多么完善的逻辑,都无法让他相信镜子里的人就是自己。

第二篇里,我们探讨了“相信”与“怀疑”在大脑中发生的本质;

我们的大脑更偏爱“相信”,更讨厌“怀疑”。

今天这一篇,我们要来看另一个重要的问题,

“固执”到底意味着什么?

如果“说服力”的大敌,是对方无法改变的固执,那我们该怎么办?

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,我们是不是该弄明白,当对方“固执”地不愿意被说服时,大脑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?

3固执的秘密

让我们回到卡罗尔教授的两种思维模式里来。

2006年,卡罗尔教授针对两种思维模式,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实验;

她把大学生们作为实验对象,首先请他们过来参与一个话题的讨论;

这是一个用来区分“固定型”和“开放型”思维模式的话题讨论,

比如,

支持“固定型”思维模式的学生们,

人的智力水平基本上从生下来就固定了,你可能会学会更多的东西,但智力水平不会有太大的提高。

或支持“开放型”思维模式的学生们,

无论你天生资质如何,你都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,你永远有机会大幅度提高你的智力水平。

然后根据他们的思维倾向,分为两组,“固定思维”组和“开放思维”组。

接下来,两组学生会同时做一组“阅读理解”的测试;

这篇用于“阅读理解”的文章,被故意设定为很高的难度,目的是让两组学生都会在做选择题时,产生错误。

测试结束后,卡罗尔教授问两组学生,除了自己的测试分数之外,还希望知道哪些人的分数结果?

比如,比自己分数高的?还是比自己分数低的?

有意思的结果来了,

“固定思维”组的学生们,几乎立刻要求看那些比自己分数低的人的测试结果;

卡罗尔教授对此的解释是,

看比自己分数低的结果,会满足自己的自负和自尊心;

而“开放思维”组的学生们,则几乎都要求看那些比自己分数高的测试结果;

他们更希望看到,其他人成功的秘密。

这还不是整个实验最精彩的部分;

当学生们检查自己分数和正确答案的时候,卡罗尔教授给每个学生佩戴了EEG脑电图读取设备;

系统会首先给出学生们自己的答案,然后在1.5秒后显示错误(或正确),再过1.5秒后给出正确答案。

脑电图也相应地在1.5秒和3秒的时间段获得了实验者大脑的活动数据。

有意思的是,

“固定思维”组的学生,他们的脑电图活动只有在1.5秒时有剧烈的活动数据,而在3秒时就消失了;

“开放思维”组的学生,他们的脑电图活动不仅在1.5秒有数据,在3秒时活动更为剧烈;

(详细实验见:FormoreonCarolDweck’sworkonmindsetsseeDweck,CarolS.,Mindset:Thenewpsychologyofsuccess)

这说明了什么?

具有“固定型”思维模式的人,他们的大脑在获得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后,就“停止”活动了,他们不再关心正确的答案到底是啥;

而具有“开放型”思维模式的人,则不仅关注自己答案正确与否,还更关心,正确的答案到底是什么。

这个结论对于“说服”的思考,非常重要!

有些人不仅关心对错,还关心如何改进;(正是那些容易被说服改变的人)

而有些人,则只是关心自己的对错;

而这些人,恰恰是那些难以被说服的人。

也许,这就是“固执”的秘密。

4哪根神经更粗?

如果说,“固执”的秘密在于我们大脑中的固定思维模式,那是不是意味着,“说服”就是去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呢?

不。

至少,“谈判秒杀力”的“瞬间说服”,并不是在做这样的事情。

或者说,桔梗我认为,“瞬间”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,是不可能的。

但很多人都在执着地做着这样的事情。

他们妄图把一个人的思维模式,在一场对话、或一次谈判中改变;

这是痴人说梦。

一个人越固执,说明他的固定思维模式,在大脑神经中的联结越是坚固;

你试图通过“掰断”这些神经联结,来完成“说服”,太累了。

为什么不试着在对方大脑中,寻找一些可以帮我们完成“说服”的,同样坚固的神经联结呢?

举个例子,

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,杰夫-斯通教授,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;

杰夫教授邀请了一些白人和黑人学生,来打高尔夫球,并测试他们的成绩;

他发现,当把这项测试运动描述为,

我们要做的实验,是考验“策略技巧”能力的一项运动,高尔夫。

此时,白人学生的测试成绩要明显好于黑人学生;(因为种族的固有刻板印象,白人更加灵巧和聪明)

而如果把这项测试运动描述为,

我们要做的实验,是考验“力量体能”的一项运动,高尔夫。

此时,黑人学生的测试成绩就会反过来好于白人学生;(因为种族的固有刻板印象,黑人体能力量更出色)

(详细实验见:Stone,Jeff,Lynch,ChristianI.,Sjomeling,MikeandDarley,JohnM.,‘StereotypeThreatEffectsonBlackandWhiteAthleticPerformance.’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77(6)(1999):1213–1227.)

你看,

白人学生的大脑中,“固执”地相信自己更加灵巧有策略;

黑人学生的大脑中,“固执”地相信自己更有力量更有体能;

如果说,我们的目的是说服他们在运动中表现得更好,是去改变他们心中“固执”的刻板印象,还是告诉他们其实这是一项不同的运动?

这是不是意味着,

你想说服谁,取决于你该怎么描述你的“说服”?

或者说,

你该怎么找到那条对你有用的,固执神经?

5小结

好吧,其实今天这一篇是想说,

说服,并不是“相信”和“怀疑”之间发生的事情;

而是,寻找不同的“相信”。

但“怀疑”却依然对“说服”,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它的意义在哪里?

下一篇聊。

这里是“谈判思维”!

“相信与怀疑的边界第三篇”待续

---桔梗(839239@qq.com)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关于我们

优拓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商旅生涯、教育科研、体育健康、国际资讯、综艺娱乐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
版权信息

优拓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,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