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拓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商旅生涯、教育科研、体育健康、国际资讯、综艺娱乐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04-24 02:26:02
本文章节:
01、孩子的病还没好,要尽量避免发生亲子冲突
02、无论共存or清零,关键是引导孩子加快康复
我们曾经推送过一篇文章,里面谈到一个要点:
患者父母要深入思考自己对于国家“动态清零”的态度和看法,形成比较深入、科学、全面、理性的认识,然后也引导孩子做到这一点。
这里不是引导大家“站队”,也不是想讨论观点孰对孰错。而是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出发,这么做更有利于在非常时期下,孩子的情绪相对稳定,行为相对理性,至少病情不容易恶化,避免出现意外和悲剧。
有患者母亲看了文章之后留言,说他们现在就在上海被居家隔离,孩子的双相障碍又还没康复,一家人大眼瞪小眼,本来就很压抑。
结果,最近真的因为其丈夫和孩子对于防疫政策的不同观点,两人大吵起来,然后又扯出了一堆陈年旧事,双方越吵越激动,她勉强劝住,两人才没动起手来。
可这几天孩子的情绪明显更容易烦躁,还说些“不如死了算了”“这个社会就该毁灭”这样负性的话。这位母亲很焦虑,非常担心孩子会做出极端行为,“何医生,我该怎么办?”
我想,可能在此刻的上海,有很多孩子得了抑郁症、双相障碍、强迫症的家庭,也面临这种难题:
如果父母和患病孩子对于防疫政策的观点不一致,如何尽量避免发生冲突,避免孩子病情恶化?
以下展开谈一下我的建议和看法。
不过,再次强调,现在防疫措施“清零派”和“共存派”的争论非常大,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讨论这个问题,我个人支持国家的防疫措施,但是也能够理解“共存派”的观点来源。
我们是想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,从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平稳渡过这段特殊时期的角度,给这部分患者家长提供一些建议。
01、孩子的病还没好,要尽量避免发生亲子冲突
第一点,孩子得了抑郁症、双相障碍、强迫症等精神障碍后,父母应赶紧学习高效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,掌握与孩子相处的技巧,尽快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,减少孩子的情绪波动。
这一点是我们反复强调的,因为实在太太太重要了!
可上面那个跟孩子大吵一架的父亲显然没做到,这反而令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,孩子的症状加重。
虽然我们能想象和理解,这位父亲可能因为上海封控,工作、生活、收入都受到了很大影响,再加上孩子病了,他本来心理压力就很大,情绪容易一点就着。
可正因为孩子病了,又处于疫情严峻的特殊阶段,做父母的更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言行举止。就算很难做出心平气和、积极乐观的样子,也要尽最大的能力别与孩子起正面冲突,必要时闭上嘴巴,回房间冷静冷静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第二点,对于“共存”还是“清零”,如果父母跟孩子的意见不一致,父母要意识到这背后深层面其实是三观的不一致,而三观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。
所以,父母不要跟孩子争个高低,这很容易激活双方更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,不断翻旧账,孩子的情绪爆发。相反,父母应对孩子共情、倾听,尊重孩子的感受,并看到孩子观点的深层次根源。
具体来说,这分为两种情况。
第一种情况,父母认为我国现在防疫过度了,相对更倾向于“共存派”,可孩子不这么认为。
父母要先深入反思自己这种观点和态度来自于哪里?比如,是否因为自己个体受到的负面影响非常大,危及了家庭经济和生活保障?
是否因为接触到很多批评现在防疫措施的信息,所以自身的观点受到了影响?
甚至在更深的层面上,父母是否在成长时期,因为遭遇过当时国内一些不公平现象,形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,对我国政府缺乏认同感和信任度?
或者父母本身就更加认可西方发达国家,而看到他们采取了“与病毒共存”的策略后,认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恢复了正常?进而认同“奥密克戎株就是大号流感”这种说法?
如果是的话,那么,那些成长背景、所接触到的信息、在疫情中际遇与我们不同的人,其感受和态度是否就会不同?我们对国外防疫的认知是否有一定的局限性?
换言之,我们要觉察到自己的认知活动的内容和思维方式,并深入意识到别人与自己不同的原因。如果父母能思考到这个层面,往往会更加理性及平和,也就更容易避免跟孩子发生冲突。
就算实在难以避免跟孩子谈论到这个话题,父母也更容易与孩子共情,积极倾听孩子的观点背后的想法,先不做简单的评价,并认可孩子观点背后有价值、有积极意义的部分。
说实话,我国现在坚决实行“动态清零”,这部分父母要看清这个现实,认识到国家采取这个政策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和考量。
而且昨天我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发文,解读了一些人对于动态清零政策存在的误区:不是要求全国在某个时刻没有新冠病毒感染,而是对于一起发生的疫情,在较短时间内将其扑灭,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、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。
上海这波疫情之所以发展成这样,我们要想清楚到底是“动态清零”这个政策本身的问题,还是当地政府防疫思想、执行力度、时间点和方法上的问题。同样是“动态清零”,深圳和广州目前就做得很好,市民的生活基本没有出现大问题。
所以,这部分父母要在有深入地反思、自我反省的基础上,再跟孩子交流。虽然不一定能跟孩子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,但孩子会明显感觉到父母也是了解了很多新近信息的,是尊重自己而且有反省能力的。
这可能会让孩子很吃惊,“爸妈以前很固执,很死板的,现在竟然变了!”这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,帮助孩子加快康复。
第二种,父母认同“动态清零”,但孩子不认同。
虽然这部分孩子的观点与国家政策不一致,但父母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否定、指责,说他们是不对的;尽量控制好情绪,不要跟孩子发生争执。
同样地,父母还是要对孩子共情、倾听,听听他们接触到了什么信息,有过什么经历,然后理性地意识到孩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观点。
不过,父母自己有理性认识就行了,现阶段最好不要拿出来跟孩子理论,别要求孩子也反思自己的观点形成过程。因为在亲子关系不够良好的情况下,在孩子的负性情绪比较强的情况下,这样反而容易激怒孩子,孩子更不愿听父母的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相反,父母可以认可孩子观点里的一些内容,比如客观地说,动态清零也确实有其弊端,上海政府这次的做法确实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,有一些生命的逝去本来确实是可以避免的。
其实这部分孩子虽然认知不一定很理性,看问题不一定很深入,但他们内心往往都是很善良,所以他们看到一些事件和声音时才会非常悲哀、愤怒。至少,父母可以针对这一点给孩子一些理解和认可。
也即是说,如果属于这种情况的话,父母主要是对孩子共情、倾听就可以了。孩子有一个负性情绪的释放出口,感受到父母是理解自己的,情绪就会相对稳定,就算心里不太情愿,也能配合基本的防疫工作,不出意外和悲剧。
至于对孩子的积极引导,可以等到这波疫情过去后,大家的正常生活得以恢复,孩子的情绪相对更好、跟父母的关系更融洽之后,再找恰当的时机进行。
02、无论共存or清零,关键是引导孩子加快康复
其实,就算患病孩子和父母对于国家防疫措施的意见一致,父母也可以积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,也有利于孩子加快康复。
比如,父母和孩子都认同我国的动态清零,也愿意积极配合防疫措施。这种情况的话,孩子往往不会对隔离有太大的抵触情绪,这是好事。
那么在亲子关系比较良好的前提下,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积极去思考:
上海承担了不少来自于国外的疫情输入压力,之前“精准防控”其实做得非常不错,成为全国各地政府的榜样,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肯定,甚至是羡慕,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;
可为什么上海这次出人意料地拉胯,跟之前的“防疫优等生”判若两人呢?
奥密克戎这个毒株更易传播、隐匿性更强,这固然是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;华庭宾馆集中隔离点的通风管理疏漏也是重要原因。但这些情况在我国其他城市也出现过,这不足以解释上海为何发展到这个地步。
所以,除了外部环境和偶发事件之外,还有没有上海政府本身的失误和主观因素呢?
有些网友分析认为,上海这波疫情之所以这么严重,跟当地决策层过于轻视了病毒、低估了风险有关,也未能理性、深入地理解我国防疫政策的重大意义,所以未能更早地采取更有力的防范措施,结果就越来越严重,遭受了巨大的挫折。
我认为这种分析有一定道理。如果孩子得的是典型的双相障碍,有过心境高涨、开心兴奋、过分自信的轻躁狂/躁狂发作经历的话,那么父母就更适宜跟孩子做这个话题的探讨。
因为,典型轻躁狂/躁狂发作背后的心理过程也是类似的:患者在际遇比较顺利时,表现比较优秀时,很容易出现自大、自负心理,对面对的困难想得过于简单,轻视了别人的建议,结果就更容易遭受挫折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遭受挫折后,患者的心理落差和精神冲击很大,又开始极度自我否定,陷入重度抑郁发作。
所以,父母可以利用这次疫情,引导孩子加强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能力,就算某个阶段做得好,也不要以为都是自己的功劳,以为自己能力超强,还要看到客观的有利因素;更不要心态走飘,轻视了后续的困难。
想要获得真正的成功,必须不断努力、付出、自我反省,并且理性地审时度势、看清外部客观环境,才更有可能实现目标。
那如果父母和患病的孩子都不认同“动态清零”呢?这种情况看起来亲子矛盾是少了,但其实比上面任何一种情况都更危险。
因为父母和孩子可能对国内防疫的大环境都是抵触的,甚至对于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都是抵触的,亲子之间的观点和感受又不断互相强化。
那么,至少从孩子的主观角度来说,他们本来就得了抑郁症、双相、强迫症等疾病,本来就很压抑,然后又生活在一个自己不认可的社会环境里,这是非常痛苦、煎熬、无奈的。这不但对其康复不利,反而会加重病情。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父母和孩子的观念都难以改变,家庭条件又良好,一家人有机会移民的话,那也算是一种现实选择。
听说最近很多上海人搜索移民政策,打算这波疫情一过去就赶紧“逃离”,不排除有这种考虑。
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,这没有绝对的对和错。如果移民后,孩子过上了自己希望过的生活,这确实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病情,甚至慢慢走向康复。
可如果没有机会移民,只能一直呆在国内,父母又没有意识进行自我反省,调整认知,也没有意识引导孩子做到这一点的话,孩子的愤怒会越来越强烈,认知越来越偏执,不仅病好不了,还很有可能发展出偏执型人格障碍,甚至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(反的主要是国内社会)。
当然,即使移民,也不代表问题就能顺利解决。
我们接诊过很多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抑郁、双相患者,他们自身和父母也曾经把西方发达国家想象得非常美好,结果孩子一出去留学,发现国外也有很多社会问题和弊端,甚至整体上还没有国内那么好。他们一出国就爱国,有时听到父母抱怨国内社会,他们还会跟父母生气。
所以,如果这部分父母和孩子考虑移民,那最好提前对移民目的地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心理准备,充分考虑好了再做决定,否则容易出现“巴黎综合征”。
如果不考虑移民,也暂时没法移民,那父母最好还是及时自我反省、改变和提升,思考自己观点的来源,增强理性。至少,不要强化孩子对于国内社会的愤怒和不理性态度。
最近,上海连续数天的新增感染者降到2万以下,我们终于看到了拐点出现的曙光。
昨天我们还发布了一个公益活动,为身处上海的部分抑郁症、双相障碍、强迫症、焦虑症的患者免费提供临床援助。
希望我们的微薄力量,以及最近的建议文章能对这部分患者及其父母有所启发,平稳地渡过难关!